Skip to content

TCP/IP 协议栈

1. TCP/IP 协议栈的前世今生

TCP/IP 协议栈是现代互联网的核心基础,起源于 ARPANET(阿帕网) 的研究项目。1970 年代,随着网络互联需求的增加,DARPA 资助开发了一套标准化的网络协议。1983 年,ARPANET 正式使用 TCP/IP 作为通信协议,最终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的基础协议。

发展历程

  1. 1974 年:最早的 TCP 规范提出。
  2. 1980 年:IPv4 规范发布。
  3. 1983 年:ARPANET 正式采用 TCP/IP 协议。
  4. 1990 年代:互联网全面普及,成为主流网络通信协议。
  5. 2000 年代:IPv6 逐步推广,解决 IPv4 地址耗尽的问题。

2. TCP/IP 协议栈四层模型

TCP/IP 协议栈由四个逻辑层组成

1. 应用层

提供用户直接使用的网络服务。常见协议包括:

  • HTTP/HTTPS:网页数据传输。
  • DNS:域名解析。
  • SMTP/POP3/IMAP:电子邮件服务。
  • FTP/TFTP:文件传输协议。

2. 传输层

负责端到端的通信与数据可靠性:

  • TCP:面向连接,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(如数据包重传、排序)。
  • UDP:无连接,适用于低延迟、不需要重传的应用(如视频、游戏)。

3. 网络层

负责将数据包路由到目的主机:

  • IP:提供主机间寻址与数据包转发。
  • ARP:将 IP 地址解析为 MAC 地址。
  • ICMP:网络诊断工具(如 ping 使用 ICMP 发送请求)。
  • NAT:将私有 IP 映射到公网 IP。

4. 数据链路层

处理物理介质上的数据传输,确保数据在局域网上正确传输:

  • Ethernet:以太网协议,最常见的局域网标准。
  • PPP:点对点协议,用于拨号网络连接。

3. TCP/IP 重点

想要深入理解 TCP/IP,建议掌握以下核心概念:

  1. TCP/UDP 的区别与应用场景

    • TCP 三次握手、四次挥手、重传机制、流控机制、慢启动等。
    • UDP 适用于哪些场景?(如视频、VoIP)
  2. IP 地址与子网划分

    • IPv4 地址结构、子网掩码、CIDR(无类别域间路由)。
    • IPv6 地址的简写规则与自动配置。
    • 双栈中常见路由技术 OSPF、BGP、MPLS等
  3. ICMP 与网络诊断工具

    • 使用 ping 进行连通性测试。
    • traceroute 诊断路由路径。
  4. ARP 与 MAC 地址

    • ARP 协议如何解析 IP 地址对应的 MAC 地址。
    • 网络攻击中的 ARP 欺骗。
  5. NAT 与公网 IP 转换

    • NAT 的类型(静态、动态、PAT)。
    • 内网设备如何通过 NAT 访问互联网。
  6. HTTP 与 HTTPS 的区别

    • HTTP 的无状态性。
    • HTTPS 中 HTTP1.1、HTTP2、HTTP3 工作原理,加解密过程。